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27节(1 / 5)

加入书签

普曜大师从椅子上站起,双手合十道:“贫僧久闻施主大名,今日贵朝皇帝让施主接见贫僧,也是贫僧的佛缘。”

黄裳道:“大师言重了,在下对佛法素来崇敬,能与大师相会,却是在下的缘分。”

普曜大师道:“贫僧不解,中土自来崇尚佛法,为何贵朝皇帝却对佛法如此淡漠?”

黄裳道:“我朝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排斥佛法。”

普曜大师道:“善哉,善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黄裳道:“佛法深奥,还望大师释解。”

普曜大师道:“万物平等,与我并生。阿育王遵照佛祖遗教,刻诰文于岩石上曰:尊崇自己的教义,亦应尊崇他人教义,如此而为,不但能帮助本教成长,而且也对他教尽了责任。对于他教,佛门弟子皆应谛听,而且要心甘情愿地谛听,中土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理相通也。”

黄裳道:“佛法慈悲为怀,然佛法是否有‘除恶即为行善’之说?”

普曜大师道:“对于恶人,我佛仍是普其佛理,度其心智,然有些凡夫心魔太重,我佛可将其超度,坠入轮回,使其感受三恶道之无边苦厄,迫其心悟,转而修行善业。”

黄裳道:“弟子奉旨除恶,杀人甚重,心中时有不安。”

普曜大师道:“昔日阿育王为争夺孔雀王朝王位,杀死了九十九个兄弟。阿育王继位之初,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残害百姓,他发动战争,造成了十万人被杀,十五万人被掳走。这时,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唤醒了他内心的佛性,之后,阿育王皈依佛门。阿育王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尽量减少伤亡。他颁布诏令,弘扬佛法,修建佛塔,亲到各地去朝礼圣迹,访问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国许多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导,使得众生都能看到佛的教诲。阿育王还向周边邦国派遣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普渡众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皈依佛门,力行善道,终于成为‘护法名王’。”

黄裳道:“佛法慈悲,弟子知矣。中土道教亦是度人向善,但有些道教弟子却以旁门之术迷惑圣听,残害百姓。”

普曜大师道:“各教皆有败家之人,世人有十惑: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惑造成了世人的种种不善业,从而招受种种苦果。有些人行凶作恶、败门败家皆因为不惑,不惑是因为无知,是我佛没能启发众生,修行悟道,脱离苦海。世人作恶,亦是我佛之罪过!”

黄裳道:“我的一位好友崇尚佛法,他有位义子罪孽深重,他一直认为是自己责任,听大师此言,我知之矣。”

普曜大师道:“施主好友大慈大悲,善哉,善哉!”

黄裳道:“我的这位好友一生正直,心念万民,最后却被人逼迫,忧愤而死,死后又遭人毒打,佛说‘善恶报应’,为何我这位好友却如此悲惨!”

普曜大师道:“施主不必在意,今生失去的不过是一具臭皮囊而已。施主好友今生修得善业,来世必入天道,安享极乐。我佛虽广度众人,但凡夫愚昧,屡造恶业,自寻烦恼,然则善恶皆有报应,所谓‘善恶不报,时候未到,今生未报,来世必报’。”

黄裳道:“但愿如大师所言。佛教注重来世,道教却注重今生,佛教以为人之躯体是一皮囊,所以修行佛理,得证涅槃,以解脱今生疾苦,求得来世极乐;道教注重今生,所以修行悟道,以求得道成仙,永享极乐,或长生人间,饱享人世幸福。佛教、道教皆是度人脱离苦海,享受安乐。”

普曜大师道:“我来中土之后,看到各地遍及道观,众生也大都崇信道教。道教若此,必有其大智慧之所在,贫僧闻施主数年时间编撰道经,施主可否向贫僧讲解讲解道教之理?”

黄裳道:“大师客气了。道教之理以自然天道为根本,道家弟子追求身心的解脱和心境的安宁。道家崇尚天道,以自然变化为法,顺乎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悖天地之理,才能达到天人合一,身心永恒。道家教义为‘见素抱朴,返朴归真’,破除一切妄为刻求,排除一切外来诱惑,到达‘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此亦是人天合一的的根本途径。

度人向善乃是所有正教之根本,《道德经》云:‘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家又言:‘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犹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道教度人向善,先要求本教弟子时时戒省,持之以恒,坚定道心,持戒不懈;并要时时自省,告诫自己,见善即行,见恶远避,有过即改。其次要求弟子须少私寡欲,修德行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行。故知之足,常足矣’,人之所以欲望无穷就是因为不知足,不知足乃是一切灾祸的根本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