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541节(3 / 3)

加入书签

表示会慎重考虑,希望张博志与孙举文等人先打好社学基础,招揽好百姓子弟,以做到“弱冠以下,适龄者务必进学”。

张博志经历过洪武朝,知晓当年社学出过多少的问题,背后有多少的不堪回首。

受制于洪武朝的高压政治与官僚统治,社学只是一个形式,学生不在学,师儒不讲论,甚至还成为了官吏迫害百姓,捞取好处的一大手段。

社学没好处可以捞?

呵,太天真。

这个世界上,官吏但凡想要弄点好处,蚂蚁缝都能抠出钱来。

首先社学是有名额的,比如五十个名额。

其次,有愿意读书进入社学的,问有钱没有,没钱,滚。你家有钱,好,啥,孩子来了却不想读书,想玩?没关系,有钱就不需要读书。

最后,哎呀,不够名额了,找人吧。比如种地的,经商的,没空读书的,逼着对方来社学,不来都不行,啥,给钱,哦,那什么,我们换一家接着请,社学都够名额。

朱元璋对这些事的定性是“逼坏良民不暇读书之家”。

当然,社学在当时不被欢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课程设置有些无稽,以《大诰》为主课,不说《大诰》里面的黑暗暴力元素,就说《大诰》这本书,实在是写得文理不通,思想昏乱,词语鄙陋,语气狂暴,态度蛮横。

可以断定,《大诰》绝对不是哪位儒生抢手写的,而是朱老板亲自所写。老朱什么文凭,还写书……

作学问,怎么可能拿如此书当主课,这还怎么教导孩子?

社学办不下去,纯是折腾出来的缘故。

但朱允炆的社学与朱元璋的社学迥然不同,首先在课业上,取消了《大诰》与《大明律》,就设置了三门课业:

儒学、数学、杂学。

没有任何强制要求,准许先生谈古论今,准许先生用自己的方法教学,取消了硬性的体罚。

最让张博志感觉到舒心的是,朱允炆不仅给予了先生相应的待遇,还免除了其家人徭役,给予了先生极大的尊重与礼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