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66节(2 / 4)

加入书签

“请告诉法庭,谭琼辉是怎样射杀被害人的,他使用的是什么枪支?”我笑着问道。

“谭琼辉所配枪支为9转轮式手枪,根据现场痕迹,他采取对空射击的方式射出子弹,被害人在5楼探出头,子弹击中了他。”

“对这种9转轮式手枪,你了解多少?”

“9转轮式手枪是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制的警用手枪,装弹6发,全长186,枪管长75,主要发射2005式警用9转轮手枪弹和2005式警用9转轮手枪橡皮弹,也可以发射其他专用子弹。”

“这种枪的性能如何?”

“发射2005式警用9转轮手枪弹时,初速为220±10/秒,1118枪口动能焦。发射2005式警用9转轮手枪橡皮弹时,初速为100/秒,枪口动能16焦。25射击距离上发射2005式警用9转轮手枪弹时,枪弹散布精度值为r50≤20,r100≤50,系统散布精度值为r50≤50,r100≤125。单动扳机力≤20牛,双动扳机力≤50牛。故障率较低,只有01。”

“你说得太专业了。”我笑了一下,“简单点来说,我是不是可以认为,这种枪比以往的枪支杀伤力要弱很多?”

“是的。”证人点了点头,“有效射程五十米。9弹头的穿透力也很弱,这样就避免了在人群密集地区因为子弹穿透可能造成的误伤。”

“好。”我点头,“你刚刚说到,谭琼辉使用的枪支有效射程是五十米,那么,你们实地测量过他开枪的位置与被害人之间的距离吗?”

“直线距离大约九十米。”

“也就是说,已经大大超出了枪支的有效射程?”

“反对。”公诉人喊道,“辩方律师是在混淆概念。有效射程是武器对预定目标射击时,能达到预期的精度和威力要求的距离,换句话说就是在有效射程距离内,可以做到精确射杀。但在有效射程外,子弹命中并击杀目标也并非没有可能,只是难度大大增加。”

“反对有效。”审判长说。

“那么我们换个问法。刚才说到,9大口径子弹的一个特点是穿透力较弱,证人,你认为,在九十米距离上,子弹击中被害人的头,弹头有可能穿透他的头骨,并从后面穿出吗?据我所知,头骨是人体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

“不排除这种可能。”证人犹豫了一下,才说道,“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假设这种可能成立,被害人在中枪时血迹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被害人在死时又应该呈现一种什么姿态?”

“反对。辩方律师在误导证人。”

“反对无效,证人,请回答辩护律师的问题。”审判长说。

“对不起,我不太清楚。”证人回答,“我只是做现场勘验,不是痕迹学专家,也不是武器专家,我只知道被害人倒地的姿态和子弹击中他时的动能有很大关系。”

“不管动能多大,”我从辩护席里找出一张照片,“子弹一旦射入被害人的头内,被害人都是瞬间死亡。假设子弹恰好穿透了被害人的头骨,那么血迹应该当场喷出,楼下的地面,阳台的顶棚,不可避免会有血迹。但是,在检方提供的这份卷宗里,并没有提到这些现场形态。我们也询问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种趴伏在窗边中弹死亡的情况会造成两种死亡姿势:第一,动能造成的冲击力过小,被害人从窗口掉落到楼下;第二,冲击力过大,会带动被害人向后倒,仰面倒在地上。我们看,”我把那张照片展现给大家,“这是被害人家中的阳台,也是被害人从窗口探出头的地方,阳台宽度一点八米,被害人身高175厘米,按专家的说法,假设动能过大,被害人应该是仰躺在阳台地面上。但是,”我从老罗手里接过另一张照片,“大家看这个被害人,他是靠在墙边死亡的,血迹溅到了身后的墙上。证人,你认为这种血迹形态分布合理吗?”

“这是痕迹检验员应该回答你的问题。”

“那好,我再来问你另一个问题。大家注意看被害人的额头,在法医擦拭掉血迹后,被害人的额头上有一圈明显的灼痕,证人,你能告诉我,这圈灼痕是怎么形成的吗?”

“这是法医应该回答你的问题。”证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紧张地答道。

“审判长,看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请另外的证人来回答了。”我笑了一下,“我这里有一份证人证言,是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实验室主检法医师张静的证言。她认为,这圈灼痕是有人用枪口顶着被害人的额头开枪造成的,微量物证也鉴定出了火药的痕迹。我们都知道,谭琼辉当时在楼下,与被害人的直线距离有九十米,他是怎么做到顶着被害人的额头开枪的?

“公诉人在指控我当事人过失杀人这件事上,只是根据现场掉落的弹头和上面的血迹进行判断,而对现场痕迹、被害人死亡形态、尸体异常这些疑点视而不见,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合理、合法的指控。我希望法庭能够针对上面我提到的疑点进行严格的调查,做出公平的裁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