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297节(2 / 3)

加入书签

子。还有一点,地方上的消息传至京城,臣这边再刊载出来解送至地方,实在耗费日久,不算陛下说的新闻了。”

朱厚熜头也没抬:“慢慢来。明报行将来发展壮大,自然将渐渐做到一省一刊甚至一府一刊。不消你多想,若这《明报》有人愿看,地方上自然就会有人效仿。朕将特许权先给了明报行,你们将来怎么管好地方分行,那就是下一步的事了。”

信息传递的速度确实慢,但现在也不是快节奏的时代。

这种形式是好的,官绅本来就都喜欢并且习惯于看邸报,因为他们有很明确地掌握朝廷动向的需求。

朱厚熜给林希元出的题目,其实是这份报纸的版面内容规划。

“除了政令、朝廷大事、地方大事选载,民生方面有许多也是百姓关心的。比如农学院那边的种养经验传授,多经检验的防病养病方子,各地院试乡试的考题和优等答卷选刊,各地的风土人情介绍,这都是可以的。”

林希元有些晕了:这合适吗?这《明报》可以这样杂得不正经吗?

“你记住,这《明报》本身要卖得极便宜。这成本,自有朕命其余各家付钱刊载他们的生意与联络方式。对于你们来讲,就是要让这份报纸被看的人越多越好。为此,不妨放开了想,比如出题征诗文,那么各地才子佳作若得选载,他们岂不会于当地自行订购大肆宣扬?”

林希元想着某地才子大作登上报纸名扬全国之后欣喜若狂的场景,也想到了各地士子因为有渠道让自己大名直达天听之后纷纷投寄诗文的场景,他感觉明报行的库房里以后只怕会有茫茫多的信件。

朱厚熜边审阅边继续说:“为求更多的人爱看,许多人买不起、没听过的典籍、书籍,也可分期连载。一旦刊印得多,有的人看完就会扔,但对贫寒子弟来说,也许便如获至宝。”

林希元也想到了自己年轻时抄书的情景。

“甚至于连载话本也行啊,先让百姓乐于看些有趣的故事。”朱厚熜抬头看了看他咧嘴笑了笑,“嘉靖元年不是刊印了一部话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吗?朕以为便可以检校刊载,想必会很受百姓喜爱。纵然只是为听故事有人讲、有人能多认识几个字,那也是好的。”

杨慎虽然还没写出《临江仙》,如今出现的这一版本《三国演义》虽然情节上与朱厚熜所读过的版本大有不同,甚至于一共有两百四十回,但它终究是出现了。

朱厚熜对《明报》的定位本就不那么严肃,又或者哪怕是做一些副刊也行。

但是这一份报纸既然有最顶级的资源支持、有最优秀的编辑人才、有最“专业”的顾问指导,它一定要取得成功,达到朱厚熜的目的。

林希元在这养心殿内被大开脑洞,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掌握了一个了不得的“武器”。

将来的文人扬名,要靠他选刊谁的大作吧?

将来的地方官员要想向皇帝彰显功绩,要看他选登哪一地的事迹吧?

将来这份报纸会有那么多人看到,那么明报行是不是另一个“都察院”?

一念至此,林希元打了个冷颤,看向了皇帝。

而后就见皇帝放下了手写的样稿,抬头看向了他:“朕记得你是泉州府人,你认识俞大猷吗?”

既然已经知道了俞大猷是泉州卫副千户余元瓒的儿子,朱厚熜就算找到他了。

按这林希元的年龄看,他可能与之相识,朱厚熜想了解一下现在的俞大猷是什么状态。

这张ssr卡如今是什么属性?

林希元顿时感觉皇帝可能没有更多的用意,只是单纯对俞大猷感兴趣。

所以俞大猷有什么值得皇帝感兴趣的地方?

“……臣与俞志辅本是多年同窗,一同于泉州府紫泽书院进学。志辅已有生员出身,本有意科途,无奈识得剑术名家和兵学隐士后多有分心,去岁乡试不曾中举。如今蒙陛下之恩,若袭替武职,将来也必定是文武全才。”

能让皇帝感兴趣,当然是大好事。不用自己寻觅到缘由和机会,既然皇帝亲口问了起来,林希元立刻大加吹捧。

“兵学隐士?”朱厚熜意外地问了一句。

俞大猷学武功不是朱厚熜感兴趣的重点,但是能让他成为一名统帅万军猛将的自然不是以一敌十的武力,而是统兵作战的本领。

能把他教出来的人,朱厚熜更感兴趣。

“此人姓赵,名本学,乃是赵宋宗室后人,一直隐居泉州府。赵先生于《易经》堪称大家,更以之推演兵法,与《孙子兵法》交相印证。臣进学便治的是《易经》,赵先生实则可称臣恩师之一,只是不曾夺《易经》魁首,有愧先生教诲。赵先生已著有《韬钤内外篇》、《赵注孙子兵法》,不曾外传。臣听旧友福建新科举子王慎中书信中所言,俞大猷已拜入赵先生门下,是入室弟子了。”

逮着机会,他又提了王慎中的名字,这可是正赶来京城准备参加明年礼部会试的人。

先在皇帝面前提提名字也好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