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817节(1 / 3)

加入书签

“那……那我们收上来这些钱……就不值钱了?”顿时,四女觉得手中的算盘也不香了。

“谁说不值钱了?”张顺不由笑了,“钱还是值钱,关键是怎么花!”

“本王拿这些钱,一则是为了发放赏钱,安定人心;二则可用平抑物价,调整钱粮价差。”

“平抑物价,怎生平抑物价?”众女闻言一愣,不由开口问道。

“钱少了放钱,钱多了放粮!”张顺嘿嘿一笑,不由开口解释道。

“你道当初,为何由本色改为折色?还不是国初,粮多钱少,无法持久,故而这才有改本为折之事!”

本色一般是指朝廷征收的实物,而折色则是指折算的银钱。

当初明廷控制力强大,故而能够在征收实物和银钱之间进行调整,故而能够维持经济平稳。

然而,到了王朝末年以后,除了朝廷的控制能力以外。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到钱粮之间比例问题。

孙承宗、孙传庭部分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分别采取了屯田和请屯的措施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了缓解了北方的钱粮矛盾。

但是,由于这两人只是着眼于“缺粮”这个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明末经济的根本问题。

故而,随着两人的军事失败,而改革彻底失败。

张顺不同,张顺身为前世之人,刚开始虽然也局限于“缺粮”这个问题,但是他跟前前世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很快就意识到了明朝钱粮不均衡的问题。

故而采取了“以粮代饷”的方针,调整两者之间的比例,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然而,等到义军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后,这个钱粮比例的问题再度浮现在张顺面前。

“听,我们姐妹几个算是听明白了!”四女很快就提出了之间的问题,“但是,咱们现在只掌握银钱,粮食掌握的并不多,怎么办?”

张顺这一次通过“三大案”掌握了大量的白银,但是粮食还是不够,怎么办?

“不妨事,一个是咱们手里已经有了二百万石粮食,等洪承畴占据临清,估计也能获取几十万石粮食,暂时这个是没有问题了!”张顺笑道。

“但是,对咱们来说,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夏粮和秋粮的征收!”

在义军清理了大量勋贵、文官和寺宦以后,张顺的新政权能不能征上来税收,这才是义军成败的关键。

“那……他们能听殿下的话吗?”四女闻言皱了皱眉头,不由开口问道。

“没问题,他们可以不听咱们的话,但是有些人的话他们总是要听得!”张顺笑了。

“谁?”

“都察院!”

明代都察院由御史台发展而来,下设一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等事宜。

巡粮御史

“启奏陛下,由于战事频仍,夏粮征收之事却耽搁了泰半。如今天下方安,臣请都察院派遣巡粮御史,专门督管钱粮征收事宜!”乾清宫中,张顺一脸正色的向朱常洵请示道。

“准……”弘光帝朱常洵非常具有人形橡皮图章的自觉。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简单的两个字才说了一半,却被左都御史唐世济打断了:“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这是为何?”朱常洵看了内阁次辅张至发一眼,心下里不由奇怪地问道。

“那个……那个都察院人手不足……”唐世济一看朱常洵这神态,顿时打了一个激灵,连忙辩解道。

原来大明的都察院除了有正二品左、右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和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以外,还设置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具体办事机构。

其下又以省为单位,设置了一十三道监察御史,有人手一百一十人。

先不算离职人员,仅编制而言,如果整个都察院全部加起来,绝对不超过二百人。

而大明全国上下,除了州、土司和卫所以外,仅县就有一千四百二十七个。

义军占领的北方,目前差不多也有六七百个州县。

若是每县派遣一个御史,那么整个都察院哪怕个顶个,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呐。

“唐都御史,你这是听话听一半呐!”张顺闻言微微一笑,从怀来拿出来一张纸来,缓缓接话道。

“先前京官多有弃官者,臣早已经命人招募监生、生员一千人,如此出来弥补京官空缺之外,额外还多出来四百余人,若是再加上各省巡查御史一百一十人,庶几够用!”

“这……这些人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恐……恐难胜任!”唐世济又嗫嚅道。

其实,他从内心来讲,一点都不想和张顺对上。

奈何如果自己真让张顺挥舞着都察院大棒,随便敲打文官,恐怕自己的名声就要彻底臭了。

“唐都御史,你要是不想当,可以不当!”张顺不由冷笑道。

“没有经过专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