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543节(2 / 3)

加入书签

事情,躲都来不及,这位主倒好,像是怕责任揽不到自己的身上一样往上凑。

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过来,为什么杨洪面对陈镒的质询,迟迟不肯开口,但却并不着急的原因。

想来,当初杨信既然敢这么做,便是笃定,以于谦的性格,即便他最后不上奏,真的到了查问此事的时候,也会出来替他作证的。

不过,就像于谦说的,现在,这件事情的确和杨信没什么关系了。

虽然从程序上来说,杨信所做仍然稍有瑕疵,但是,他先是保护了于谦,然后又抓到了贼人,最后还按照规矩,拜托于谦回京密奏。

这般处理的过程,就算是摆到台面上来,杨信也敢说,换了任何一个人在他的境地,都难以做的更好。

所以,于谦说的不错,这件事情,真的和杨信没什么关系。

但是,和于谦有关系了!

杨信既然拜托了于谦上禀,那么,如果天子没有收到杨信的奏报,要么,是于谦在禀报的时候隐去了杨信的功劳,要么,就是于谦干脆没有像他对杨信承诺的那样,将此事上禀天子。

以于谦的人品性格,身份地位,前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那么,便只能是……

“陛下……”

犹豫了片刻,陈镒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天子。

和杨洪的一干奏疏一样,于谦巡边的奏疏,也同样没有对外公布。

而且,身为兵部尚书,于谦本身就直奏之权,如果是那些不需要讨论施行,仅仅是奏禀的内容,更是只有天子一个人看得到。

所以,于谦到底有没有奏禀,是怎么奏禀的,恐怕只有天子知道。

不仅是陈镒,除了于谦轻轻低头之外,其他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天子。

接着,众人便看到叹了口气,沉吟片刻,道。

“于少保给朕的奏报当中,的确曾经提起过此事,不过……”

“在奏报当中,于少保说了诸多事项,几乎是将巡边时发生的诸般事端,都详细写了。”

“关于这件事情,他只说了杨信曾通报给他,说在宣府抓到数名混入副总兵府的贼人,意欲投毒制造混乱,后其同伙被杨信所捕,正在审讯,至于,那些贼人的目标是谁,却并未提及!”

“那份奏疏所述繁多,对此事并未多言,所以当时,朕也并未太过在意,却不曾想,这背后真相竟是如此之事……”

于·团宠·谦

朱祁钰说的是实话,关于于谦遇刺的这件事情,到现在为止,在他面前统共被提起过三次。

头一次就是于谦自己的奏本,在这份奏疏当中,就像朱祁钰刚刚说的,于谦对这件事情提了一提,但是并未详述,只是一带而过。

至于第二次,便是年节之前商议整饬军屯的时候,朱祁钰在临召见于谦等人之前,接到了某小公爷通过东厂递来的消息。

也是直到那个时候,他才知道,于谦奏疏当中所说的那几个所谓‘混入总兵府,意图投毒制造混乱的贼子’,真正的目标是要杀了于谦。

当时,朱祁钰的反应和陈镒差不多,在震惊于宣府发生了如此大事的同时,对于杨信‘隐瞒不报’的行为,也感到十分生气。

所以,他一方面改变了主意,同意了朱仪的方案,将矛头转向了任礼,另一方面,又派遣了锦衣卫的人手,携密旨至宣府查问杨信。

然而,得到的答案却远远出乎了他的意料……

武英殿中陷入一阵沉寂,老大人们颇花费了一番工夫,才消化了这个消息。

如果天子所言不假,那么,也就意味着,真正隐瞒谋刺一事的不是别人,正是于谦自己。。

不要说什么在奏疏当中写了,只是没有重点提及,这种冠冕堂皇的话,糊弄人还行,但是想要说服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能够站到朝堂的第一序列,虽然有机遇的成分,但是说到底,于谦入仕也有近三十年了。

奏疏该怎么写,他不会不清楚,说白了,既然于谦这么写,说明他并不想把这件事情奏禀上去。

因此,短暂的沉默过后,陈镒轻轻叹了口气,转向于谦,开口道。

“于少保,如此说来,此事是你在欺瞒陛下,老夫想问一句,为何?”

说到底,陈镒是朝廷的左都御史,纠劾百官是他的职责,即便眼前的这个人是于谦,他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众人的注视之中,于谦的神色罕见的有些复杂,他没有抬头,只是到。

“于某并非想要欺瞒,只是此事关系重大,杨信只是抓到了一个贼人,并无确凿证据能够证明指使之人,所以,于某便想等到事情查探清楚之后,再行禀奏。”

这个理由,和杨洪方才所说并无太大差别,但是显然,仅凭这种说法,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说杨信隐瞒不报,还可以解释为,为了增加手里的筹码,好在关键时刻拿出来,帮助杨家度过难关的话。

那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