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3456xs.com

第31节(2 / 2)

加入书签

薄冰。

但是如今呢?还不是盛武弱!

一代天子就算再厉害,不过数十年的时间。

臣们熬得起!

所以对臣来说,他们最紧迫的需求,是保住边镇不失,相对而言,天子的安危虽然重要,但是却需要往后排。

边镇在,大明的边防就在!

大明的边防只要稳固,那么哪怕得罪了天子,也无所谓,最多就是被打压数年而已。

更何况,那是最坏的局面。

如今也先势大,天子能不能被救回来,还要打个问号

说句大不敬的,若是救不回来天子,到时候新君继位,他们纵然有错,也是为了江山社稷,有扶立新君的功劳在,大概率还会受到重用和嘉奖。

这也正是这个时候,朱祁钰选择臣的最大原因。

朝局之争,没有永远的对错,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当前的局面,他的利益和臣的利益相一致,自然而然的便会联起手来。

但是须知,任何一个共同的集团内部,又会有不同的派系和主张。

对于臣这个整体来说,边镇和京师的安危,重于天子的安危,但是在臣的内部,又会有不同的利益主张。

便以刚刚的发言来看,以兵部侍郎于谦和大理寺卿俞士悦为首的部院官员,所持的是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社稷江山大于一切,主张坚决抵抗,绝不妥协!

以给事中李侃为代表的科道风宪官,坚守的是礼法和祖制,所持的观点是祖宗基业不可毁弃。

但是同时,坚守礼法的他们,也必然会认为,天子为社稷国本,要竭尽全力救回。

换句话说,这帮科道官,实际上是个理想主义者,又想兼顾礼法大义,又不想对贼虏低头妥协。

剩下的,就是以翰林院学士陈循为首的侍从之臣。

终明一朝,翰林院的地位都非常特殊。

论实权,它不能和六部相比,甚至连不同的寺监都不如,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任何衙门都替代不了的。

它是臣的大本营,后备军!

如果说科举为臣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话,那么翰林院就是这个新鲜血液的中转站。

它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家侍读,属于臣当中的近侍之臣,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却是阁部重臣的预备役。

至明后期,更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惯例。

这拨人,才是朱祁钰最为关注的。

由于翰林是清流中的清流,故而他们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却在士林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掌握着舆论的倒向。

同时,也因为他们都只是预备役,所以跟于谦这样的部院大臣不同,他们也同样倚重于圣恩。

翰林院再好,也得能够熬出头才是资历,若是被天子若恶,一辈子都窝在翰林院里修史撰书,那还不如直接外放当个知县御史去呢!

因此这些人,算是臣当中,比较靠近天子那一边的。

对于他们来说,救回天子,意味着自己立刻就能够受到重用,接替那些部院大臣,而不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往上爬。

这同样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当然,身为臣的一员,他们不可能在明面上表现出来。

毕竟,江山重于天子,是臣的基本盘。

但是他们显然也不会像于谦这样的部院大臣一样激进。

所以陈循的观点,事实上代表了大多数侍从之臣,以及一部分官位不高的大臣的想法。

不必像勋戚那样一味退让,但是也不能像于谦一样,全然拒绝。

边镇国土固然重要,连商量都不可能,但是若仅是金珠财帛之物,为了救回天子,给便给了。

甚至于,只要能够救回天子,再过分些的条件,也未必便不能答应。

对于朱祁钰来说,要将朝局上下拧成一股绳,首要要解决的,就是这些侍从之臣。

对于勋戚,一来他们本就理亏,二来他们的利益和朱祁钰相悖,借臣之手打压便是。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